-
-
秋意漸濃,塔克拉瑪干沙漠氣溫下降,刮起了東北風。沙漠腹地不斷傳來“哐當哐當”的機器轟鳴聲。塔架下,身著紅色工裝的科研人員,正操作著大型環境鉆探機向黃沙覆蓋的地底探尋,取出地下600多米深處的巖芯。
第三次新疆科考:只為絲路明珠更璀璨
-
-
大模型展現出的通用智能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影響力,是人工智能發展中里程碑式的進展。大模型帶來的智能革命,將媲美工業革命和電力革命,深刻改變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大模型,或許正是開啟智能時代的那一臺“蒸汽機”。
“百模大戰”打響,我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大模型
-
-
在中國團隊奔赴肯尼亞近30次后,經過覆膜處理的玉米長到2米多高,與當地傳統平地不覆膜處理的玉米相比,增高了一倍多,產量提高了99%—240%,水分利用效率則提升了127%—247%。
一個中國科研團隊和一個非洲國家的十二年
-
-
隨著國產手術機器人產業化的進一步成熟,國產化的優勢必定會凸顯,性價比更高的國貨將會推動整個手術機器人產業在國內甚至全球的發展。
國產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手術臺
-
-
鹽堿地治理有反復性、長期性、頑固性、技術復雜性,要根據成因、當地條件,來綜合判定應當采用的方式。目標要明確、方法要系統,才能確保可持續發展。
鹽堿地治理:一場彰顯科技力量的戰斗
-
-
《中國沼澤志》(第二版)總結凝練了近年來國內外沼澤學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摸清了我國主要沼澤的“家底”,為后續濕地的保護恢復、綜合利用等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科學支撐。
保護“地球之腎” 他們開出“中國藥方”
-
-
連續舉辦11年,“魅力之光”核科普活動吸引了超過500萬公眾的關注,網絡傳播量超過1億,讓數百名青少年走進核電基地了解核電技術。
讓更多科學幼苗沐浴科普之光
-
-
從首批試點站設立,到167個野外站聯網,國家野外站由點連成片、由片連成網,“全國一盤棋”正在這張大網日益完善的過程中成為可能。
國家野外站:編織一張觀測研究大網
-
-
水洞溝遺址橫空出世,成為我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的序曲,從而糾正了“中國沒有舊石器時代文化”的論斷。一個世紀以來,水洞溝遺址共進行了6次大規模的發掘,發現12個舊石器遺址點,構成了分布于邊溝河兩岸的遺址群。古人類在這里留下了大量石器、骨器、裝飾品、動物骨骼化石、火塘等數以萬計的遺物、遺跡。
4萬年前,水洞溝人是怎么生活的
-
-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有重點地選擇了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人類基因組計劃(HGP)、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地球觀測組織(GEO)和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等國際大科學計劃,積極參與項目分工,并取得了重要突破。
ITER、GEO、SKA親歷者講述 中國走向國際大科學合作前沿
-
-
事實上,培育鉆石只是人造金剛石的延伸產品。世界上一半的培育鉆石產自中國,這個數據背后是中國占據了全球90%市場份額的人造金剛石產業。培育鉆石興起后,國內眾多廠家蜂擁而至,將其視作我國龐大金剛石產業轉型升級的契機。這個行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只能靠培育鉆石嗎?
小鉆石能否撬動金剛石大產業?
-
-
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的瑰寶。黨的十八大以來,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被上升至國家戰略高度。如何加強瀕危藥材人工替代研究、讓古老的中醫藥繼續大放異彩,成為新時代的必答題。
為瀕危中藥材找尋替代之路
-
-
科技日報記者跟隨執法檢查組調研發現,種子法施行以來,地方育種熱度高漲,審定品種數激增,但同質化嚴重,突破性品種較少,重大育種成果鮮見。要破解種企“小弱多散”、品種“多亂雜”問題,亟須改變育種科研評價體系、強化科企合作以及加強生物育種研發。
小品種井噴、大品種鮮見、品種閑置率高——如何打好種業翻身仗
-
-
我國現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組件生產國和光伏發電應用國。光伏板使用年限在25年左右,從2025年開始將有大批量的光伏組件“退役”,如何不讓“退役”組件回收成為阻礙光伏產業綠色發展的“攔路虎”,是擺在全行業面前的一道必答題。在江西、河北、河南、江蘇、寧夏等地,已有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行動起來,搶灘布局這一新興市場。
光伏組件“退役”后,何去何從
-
-
高速建設的天文觀測基地讓冷湖這個西部小鎮重獲新生,這背后是天文學家與當地政府的“雙向奔赴”。
冷湖之變:從空城到天文城
-
-
日前,2023第十一屆成都天一寵博會的舉辦,讓人們感受到了克隆寵物市場的悄然興起。只不過,當克隆技術進入了商業化應用,克隆寵物帶給人們的,除了“天價”的花費,還有很多不容忽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