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俞慧友 通訊員 李井源 葛予潔
“2022年9月,華為發布了全球首款支持北斗短報文的大眾智能手機Mate50。從那時起到現在,我國能使用這一功能的大眾手機用戶規模超過了3000萬。”5月15日,主攻北斗短報文信號體制設計和信號處理系統技術研發、國防科技大學北斗團隊王飛雪教授對科技日報記者說。同日,中國時空集團發布新一代北斗民用短報文產品。我國有望進一步加速推進北斗短報文大眾化、規模化應用。
伴隨著北斗一號衛星到北斗三號衛星的發展,北斗RDSS(衛星無線電測定業務)短報文技術不斷創新與進步。短報文技術的載體也從最初大體積、高功耗的“大塊頭”,實現了如今的手機“植入”,成為了尋常人也能用得到的高科技。
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里氏8.0級地震。震中公共基礎設施盡毀,斷絕了與外界的聯系。次日,國家緊急調動北斗一號衛星RDSS短報文系統,千余部“北斗一號”用戶機被送入震中區域,為抗震救災行動提供了關鍵通信保障。彼時,北斗短報文還停留在“專機專用”階段。
“如果在地震發生的第一時間,受災群眾就能通過北斗短報文發出求救信息,應該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王飛雪想。那時,王飛雪團隊開展的北斗二號RDSS短報文系統研制已接近收官。在他的帶領下,團隊主動挑戰系統的指標極限,開展新一代北斗RDSS體制的試驗驗證,著力讓北斗短報文能更廣泛地服務于人民群眾。
要實現大規模民用,信號體制核心指標必須實現至少一個數量級的提升。2011年,王飛雪組織項目組,基于已有科研成果開始調試設備,用于信號體制驗證。最終,他們提出的創新性信號體制在全部關鍵指標上實現了提升。
2018年起,國防科技大學北斗團隊依托于天津“北斗民用短消息增強服務系統”,在不改變手機結構前提下將短報文功能直接集成到手機中,增加的手機制造成本不足50元。
2020年起,多家北斗短報文推廣能力領先的單位在國防科技大學的方案基礎上,聯合中國移動和華為等公司共同完成了北斗民用短報文進手機的工程,實現了“手機在哪里,北斗短報文就能接收和發送到哪里”的目標。
2024年8月,為進一步推進北斗規模化應用,民用短報文業務系統開始規劃建設。該系統啟用后,不僅能解決北斗短報文服務大眾用戶“最后一公里”的技術難題,還將實現智能手機用戶“不換卡、不換號、不增加外設”就能收發北斗短報文。在這一系統的研制中,國防科大北斗團隊承擔了其中的短報文信號收發系統研制工作,助推構建了新一代北斗民用短報文大眾信號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