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新發現丨戒煙能讓心血管患病風險減半
科學新發現丨“愛”產生于大腦的什么位置?
科學新發現丨科學家觀測到迄今最重反物質超核
科學新發現丨頻繁切換視頻會讓人感覺更無聊
科學新發現丨運動有助緩解焦慮再添力證
科學新發現丨世界最大動物基因組測序完成 有望揭示魚類祖先如何“上岸”
-
-
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牽頭的科研團隊,通過分析極目空間望遠鏡和費米衛星的聯合觀測數據,在伽馬暴中發現能量高達37兆電子伏的伽馬射線譜線。這是迄今觀測到的宇宙天體產生的能量最高、證據最確鑿的譜線。
科學新發現|我國科學家發現宇宙最高能量伽馬譜線
-
-
在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頓區4000米以下的深海中,國際研究團隊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名為多金屬結核(錳結核)的礦藏。這些結核能在無光條件下產生氧氣,對傳統海洋氧氣循環理論提出了挑戰。這些結核還含有可用于制造電池的錳和鈷等金屬,研究人員通過實驗排除了微生物等生物因素的作用,推測是海水電解作用導致錳結核中的金屬產生氧氣。這一發現不僅對深海生態系統有重要影響,還可能為生命起源的理論提供新線索。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自然·地球科學》雜志。
科學新發現丨太平洋海底發現神秘氧氣來源 或為地球生命起源提供新線索
-
-
大腦是如何感知危險并轉化為記憶的?《細胞》雜志的最新研究揭示了神經肽是大腦感知危險的關鍵信使,而非傳統認為的神經遞質。
科學新發現 | 《細胞》新研究或改寫認知 揭示大腦感知危險的重要環節
-
-
美國布列根和婦女醫院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睡眠時間不規律與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有關。
科學新發現丨不規律睡眠增加患2型糖尿病風險
-
-
炎癥是身體的一種自然防御反應,當炎癥無法得到適當控制而持續存在時,就可能對身體造成損害。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抑制促炎蛋白IL11能逆轉老年小鼠身上的衰老跡象、降低癌癥發生率,還能大幅延長壽命,相關研究日前發表在《自然》上。
科學新發現 | 抑制這一促炎蛋白可以延長壽命?
-
-
月球表面已發現200多個被稱為“天窗”的坑,但之前一直不確定它們是否通向大型地下洞穴。靜海坑是月球上已知最深的坑,半徑約為100米,意大利特倫托大學研究團隊通過分析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的雷達數據,發現一個從靜海坑坑底西側擴張的洞道。團隊估計,這個洞道長30—80米,寬約45米,可能是平坦的或呈最大45度角傾斜,并且或能進入。這一發現或為未來月球基地選址提供參考。 相關論文15日發表在 《自然·天文學》上。
科學新發現|月球發現可進入洞道 或可用于建造月球基地
-
-
偏頭痛困擾著許多人,尤其令人困惑的是,為什么頭痛總是痛一側?據最新一期《科學》雜志報道,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小鼠實驗首次證明,在先兆性偏頭痛發作期間,大腦釋放的蛋白質會隨著腦脊髓液流動,到達與頭痛相關的疼痛信號神經并將其激活,從而引發疼痛。此外,這些物質不會被運送到整個腦內空間,而主要被運送到同一側的感覺系統,這就是導致一側頭痛的原因。
科學新發現丨為什么偏頭痛只痛一側
-
-
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團隊發表在《創新》上的一項研究顯示,生長在新疆沙漠里的一種沙漠苔蘚——齒肋赤蘚,能在模擬火星環境下生存,有望成為火星綠化和生態系統建設的理想候選植物。
科學新發現丨中國科學家發現能在模擬火星條件下存活的植物
-
-
若想在月球上更準確導航或著陸,時間精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據英國《新科學家》網站近日報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最新計算表明,月球表面時間比地球表面時間每天快57.5微秒。月球時間的定義將由國際計量局、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等多個機構共同確定,相關討論計劃將于今年8月進行。
科學新發現丨最新計算表明:月球表面時間比地球表面時間每天快57.5微秒
-
-
近年來,父母常使用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等“哄娃神器”來安撫孩子的情緒。然而,匈牙利和加拿大的研究團隊發現,這種做法會妨礙孩子學會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