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據外媒報道,在位于東京市中心的新富療養院,有3名特殊的護理員,它們的名字分別是Pepper、AIBO和PARO。這個機器人“三人組”與工作人員一起,照顧著40多名老年人。它們可以和老年人對話、一起娛樂并建立情感聯系。
機器人成為老年生活好幫手
-
-
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繼續在美國蔓延,已出現了“牛傳人”病例。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12日通報,科羅拉多州疑似有3人感染H5型禽流感病毒,相關樣本已送該中心進一步確認。
H5N1禽流感在美蔓延,多國嚴陣以待
-
-
在距今大約480萬至1萬年前的時期,猛犸象是最具代表性的生物之一。但隨著氣候變暖,加上生長速度緩慢、沒有足夠食物以及人類和猛獸追殺等因素,猛犸象數量開始迅速減少,幼象成活率極低,最終絕滅。
復活滅絕生物不再是夢想
-
-
或許,宇宙中最引人深思的謎團之一,便潛藏于時間流逝的微妙差異之中。
科學家如何為月球“定時間”|今日視點
-
-
腦電圖于百年前面世。百年來,它對科學家研究人腦的方式產生了深刻影響。
從診斷大腦疾病到增強認知能力,“百歲”腦電圖為人類帶來巨大福祉|今日視點
-
-
在英國劍橋生物醫學園區,有一座占地約27000平方米的巨大建筑。從空中鳥瞰,該建筑的結構就像是一對染色體,兩個長長的實驗室區域由一個寬敞的中庭連接。這里便是赫赫有名的英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LMB)。
著眼未來,打造自適應的科研生態——英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管理之道|走進實驗室
-
-
6月22日,中法天文衛星(SVOM)成功發射。7月8日,SVOM傳來喜訊,經過在軌測試,衛星平臺工作正常,中法雙方4臺有效載荷均已完成開機測試,其中中方研制的伽馬射線監測器開機不久,就探測到了首個伽馬暴。
中法攜手譜寫太空情——專家談兩國空間合作成就|今日視點
-
-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和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聯合成立的美國天體物理聯合實驗室(JILA)的科學家們,成功開發出了迄今已知最精確的原子鐘。這款原子鐘不僅能精準計時,還有助在廣闊的空間范圍內進行精準導航,并搜索新粒子。相關論文已經被最新一期《物理評論快報》雜志接收。
原子鐘精度提升將推動物理學進步|今日視點
-
-
這是一個實驗室的夢想成真,也是超冷研究界數十年來的夢想成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家塞巴斯蒂安·威爾的實驗室6月宣布,他們在荷蘭拉德堡德大學理論學家蒂斯·卡曼的支持下,成功地由分子創造出一種獨特的物質量子態,即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EC)。
量子控制技術的新突破——分子進入超冷極限世界|今日視點
-
-
維克托·彼得洛維奇·伊萬諾夫是俄羅斯知名人士、法學博士,20世紀90年代曾與普京一起在圣彼得堡市政府工作,后任俄總統辦公廳副主任、總統顧問等職,是俄羅斯聯邦國家一級顧問,2018年起擔任俄羅斯之家國際科技合作協會(以下簡稱“俄羅斯之家”)主席。
“中國科技創新令人印象深刻”——訪俄羅斯之家國際科技合作協會主席伊萬諾夫博士|今日視點
-
-
不少球迷都有這樣的感想:國際足球錦標賽常常會帶來創新,無論是比賽風格、戰術方法,還是1998年世界杯上羅馬尼亞隊帶來的“黃色旋風”。而近年來,球迷們享受到了另一種“科技范兒”帶來的“新鮮感”,比如能幫助裁判做出更準確判斷的智能技術。
2024歐洲杯:智能技術成為裁判好“幫手”
-
-
乘坐波音“星際客機”進入軌道的NASA宇航員布奇·威爾莫爾和蘇尼·威廉姆斯,原定在空間站停留一周后于6月13日返回地球,但由于“星際客機”持續出現問題,他們逗留的時間已第三次延長。
“星際客機”連出狀況,宇航員被迫滯留太空
-
-
近日,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發布“2024自然指數研究領導者”排行榜,中國科學院位列榜單首位。這是中國科學院第12次蟬聯該排行榜全球第一。在榜單前十強中,中國科研機構占據七個席位。
全球學術生態中的中國審稿人角色
-
-
2024年6月24日是值得銘記的日子,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在京召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授予10人。他們是那些扎根中國創新沃土、與中國同行密切合作、為國際科技交流作出顯著貢獻的國際專家中的杰出代表。
東方熱土的開放與包容
-
-
“研究型大學如何培養面向未來的高水平創業型人才?”這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話題之一。近日,科技日報記者走訪了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訪問了德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曾任該校常務副校長多年的孟立秋教授,與她一起深入探究慕尼黑工大的人才培養之道。
高校如何培養創業型人才
-
-
“極端制造”泛指當代科學技術難以逾越的制造前沿,由中南大學鐘掘院士在全球范圍內率先提出,其內涵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不斷豐富與完善。為填補極端制造領域的專業期刊空白,《極端制造(英文)》期刊于2019年創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