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本忠
在物質科學領域,分子與其聚集體在結構和性質上可以有很大的差異。
從“分子科學”到“聚集體科學”研究范式的轉移
長久以來,科學研究在方法論上受還原論哲學的影響,傾向于將復雜系統拆解成最基本的簡單組分進行研究。分子科學的認識論基礎是還原論,即通過研究單個分子來認識物質,認為物質的宏觀性質是分子性質的簡單線性疊加。然而,按照分子科學范式,人們很難解釋和理解聚集過程中涌現出的新結構和新性質,更難揭示它們的形成機理和工作機制。
而聚集體科學則秉持整體論和涌現論,著眼于分子之上的廣闊天地。它關注分子的組織模式和相互作用以及由分子聚集形成的多級結構和行為性質。聚集體科學的研究為解決復雜科學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而《聚集體》(Aggregate)期刊的創辦,旨在為聚集體科學搭建一個學術平臺,為研究成果提供一個交流空間,促進這一新興領域的進步和發展。
彌合“微觀”與“宏觀”科學之間的鴻溝
《聚集體》是國際上第一本專注于聚集體科學相關基礎和應用前沿研究的學術期刊。2020年,在我們科研團隊的主導下,華南理工大學、廣東省大灣區華南理工大學聚集誘導發光高等研究院和國際出版集團Wiley共同創辦了《聚集體》這本期刊,旨在鼓勵人們打破學科藩籬,填補微觀科學和宏觀科學之間的鴻溝。
本刊兼具綜合性和獨特性。一方面,“聚集”過程在各學科領域中廣泛存在,期刊報道內容以化學和材料為主,同時涵蓋生命科學、物理、工程、能源等多個學科;另一方面,不同于傳統分子科學研究,期刊注重物質的聚集過程、聚集態的相互作用、聚集體新結構與性質等內容,這為不同學科的科研人員交流聚集體科學研究的新發現和新突破搭建了不可多得的學術交流平臺。
贏得學術界認可
創刊之初,我們便建立了嚴格和標準化的審稿流程,以期給作者一個公平和高效的發表體驗。為滿足各領域稿件評審的需要,我們聘請來自中國、美國、日本、新加坡、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7個國家10余位具有化學、材料、生物及物理等多學科研究背景的青年科學家,組成副主編團隊。
2024年,每篇稿件平均一審時間為5天,從投稿到錄用的平均時間在兩個月以內。我們還舉辦不同專題方向的論壇,相關研究領域學者積極參與,擴大了綜合及交叉學科方向的知名度。
期刊已收到來自45個國家和地區包括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在內的全球知名科學家的來稿,論文引用量呈逐年遞增趨勢。《聚集體》最新影響因子為13.7,CiteScore為18.3,在2022–2025年科睿唯安發布的期刊引用報告(JCR)中,連續四年位列“化學-多學科”“化學-物理”“材料科學-多學科”三個學科Q1區。2025年3月,本刊入選《2025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期刊分區表》化學大類一區TOP期刊。
重視年輕科研力量
為了辦好《聚集體》這本期刊,我們不只是關注當下,更著眼于未來,借助青年科學家的力量,將中國主導的話語體系推向國際。
我們深知,聚集體科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依賴于年輕科研群體的推動。本刊十分重視科研新秀,持續擴充青年編委,組稿多期新銳科學家專刊,舉辦系列研究生論壇,設立聚集體科學新秀獎,開設“聚賢集才”青年科學家采訪專欄。我們希望通過期刊這個平臺,為年輕人賦能,促進科研新秀間的早期聯系和合作。同時,也借此將《聚集體》打造成一個能吸引新銳科學家發文的平臺,希望未來他們以在本刊發文而感到自豪。
今年是《聚集體》創刊的第5個年頭。5年來,期刊發表聚集體科學領域高質量研究成果的初心不曾改變。面向未來,希望廣大有志青年與我們一道,不懈努力,聚集力量,將《聚集體》期刊乃至聚集體科學領域做大做強。
(作者系《聚集體》期刊主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院長)
點評
《聚集體》是一本特色鮮明、充滿活力的新興期刊,專注于聚集體科學這一前沿交叉領域。自創刊以來,期刊以多學科與綜合性的定位、嚴謹的學術標準、高效的審稿流程為辦刊理念,迅速贏得了化學、材料、生物等領域科學工作者的廣泛關注。
我欣喜地見證了《聚集體》創刊5年來取得的成果,其發表的創新性成果和組織的特色專刊充分展現了期刊的專業性和引領性。特別值得指出的是,《聚集體》自創刊之始,就高度關注青年學者的培養,通過組建青年編委團隊、開設新銳科學家專刊、舉辦研究生學術論壇、設立“聚集體科學新秀獎”,以及打造“聚賢集才”青年科學家采訪專欄等多項舉措,支持青年學者的成長與發展。
我相信在期刊編委會、編輯部和業界學者的共同努力下,《聚集體》一定能夠成為引領聚集體科學發展的標桿,為我國學術期刊的高水準國際化樹立典范。
點評人:房喻,中國科學院院士、陜西師范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