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心見
修斯·吉馬雷斯·查伊是巴西馬拉尼昂聯邦大學和維多利亞法學院法學與地緣政治學教授,是巴西著名的法律專家,也對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有深入研究。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查伊稱贊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對全球的巨大貢獻,高度評價倡議下的科技合作,充分肯定倡議與巴西發展戰略的對接。同時,他還以法律專家的身份,對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未來發展提出了專業建議。
改變全球發展進程
查伊說,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南南基礎設施融資平臺,為149個經濟體提供了約1.1萬億美元的投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改善了共建國家能源、港口、鐵路和數字骨干網等關鍵基礎設施,彌補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從而提高了非洲、東南亞和拉丁美洲部分地區的區域內貿易量,降低了物流成本。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通過賦予新興經濟體相對于傳統布雷頓森林體系貸款機構的議價能力,重塑發展援助的架構,重新平衡了發展融資。
查伊展望,未來十年,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將圍繞三大結構性支撐展開。一是質量優先于規模。中國正重新聚焦支持小型化、高可行性項目,重點關注能產生可量化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的舉措。二是供應鏈韌性升級。通過礦產加工、可再生能源組件及半導體產業的“友好外包”,“一帶一路”走廊將成為全球供應鏈多元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三是區域戰略協作。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將與非盟《2063年議程》、拉共體《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等區域組織發展戰略進行全方位對接。這種合作不僅將分擔金融風險,還為規范性監管提供了框架。
沿“數字絲路”造福全球
查伊認為,數字絲綢之路包括云服務、人工智能、衛星導航和5G/6G標準等,擴大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合作內容。中國已資助70多個參與國的聯合實驗室、大數據中心和北斗地面站,并將其整合到前沿技術價值鏈中。
數字絲綢之路下的科技合作已取得重大進展,超越了標準制定,轉向解決具體的南南問題。在非洲,中國合作伙伴幫助建立了15萬公里的骨干通信網絡和1萬多公里的新鐵路,為53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簽署國的電子商務、遠程醫療和人工智能試驗區提供了支持。最近的旗艦案例包括華為承諾在尼日利亞建立一個太陽能光伏測試實驗室和一個電動三輪車組裝廠,以及埃塞俄比亞電信在亞的斯亞貝巴的新云數據中心。
在拉丁美洲,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金磚國家伙伴聯手,同樣帶來了變革。自2018年開始運營的南大西洋互聯(SAIL)海底電纜為喀麥隆到巴西的交通提供了第一條直接、高容量的路線。與此同時,長期運行的中國巴西地球資源衛星項目為巴西和鄰國提供了亞馬孫森林砍伐監測和災害應對的開放圖像,并成為金磚國家聯合研發治理的典范。
查伊表示,上述項目縮小了南方國家與后工業化經濟體的創新差距。盡管如此,它們也引發了合理的治理問題,如網絡主權、數據保護和知識產權互惠,這些問題必須通過雙邊協議和強有力的國內監督來解決。
戰略對接結出碩果
查伊表示,中巴兩國目前已達成戰略對接共識,重點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巴西《新增長加速計劃》(neo-PAC)在三大領域協同。
在綠色基礎設施領域,展望未來,可期待巴西東北部可再生能源電網聯合融資倡議和航空生物燃料走廊建設取得令人興奮的進展。這些項目為可持續的未來帶來了巨大希望,并可顯著改變巴西的能源格局。
在航空航天領域,中巴地球資源衛星(CBERS)項目的擴展將加強衛星技術和地球觀測方面的雙邊合作。這一項目將提高巴西衛星通信和監測能力,促進數據共享,并加強巴西與其他參與國之間的戰略伙伴關系。這種整合不僅將增強巴西在全球太空事業中的作用,還將支持整個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和環境監測工作。
在物流一體化領域,正在對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跨洋鐵路進行可行性研究。該項目旨在大幅降低出口運費,從而提高貿易效率和可及性。
查伊認為,除戰略對接外,中巴兩國可在氣候變化、農業、公共衛生、量子通信等科技領域加強合作。同時,要加強兩國規則和制度的研討和對接,為兩國合作共贏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