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艷 科技日報記者 何星輝
近日,貴州榕江遭遇特大洪水,洪峰在4天內兩度過境城區,超4萬群眾緊急轉移。當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時,來自四面八方的救援隊伍迅速集結,奔赴榕江展開抗洪搶險。救援隊伍以科技為刃、協同為盾,筑起抗洪搶險的鋼鐵防線。
6月25日下午4時許,在榕江縣城古州老街,國家隧道應急救援中鐵五局貴陽隊隊員董清卓駕駛兩棲救援車,在齊脖深的洪水中艱難穿行。
斷網、斷電、斷路……此時的榕江縣城像一座孤島。董清卓和隊友在激流和漂浮物中冒險探路,向被淹區域挺進。最終,他們在被淹的居民樓里找到一位躺在床上無法動彈的老人。
“傳統救援車輛在洪澇救援中,往往難以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國家隧道應急救援中鐵五局貴陽隊作戰訓練部部長王興邦說,在這種情況下,兩棲救援車成了搜救利器。“這種救援車無需額外準備就能進行水中航行和陸地行駛,適應高原雪地、泥沼、水上、山地等地形,突破了傳統救援車輛的局限。”
王興邦說,國家隧道應急救援中鐵五局貴陽隊靠著兩棲救援車和沖鋒舟,在榕江轉移被困人員103人,包括孕婦、兒童等特殊人群。
氣象預警、線路故障、搶修隊伍位置……暴雨紅色預警拉響,南方電網貴州電網公司應急指揮中心大屏瞬間亮起“作戰模式”。
“通過多源數據融合分析技術,大屏不僅實時展示輸電線路、變電站的運行狀態,還能結合地災隱患庫精準定位高風險區域。”南方電網貴州電網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副總經理張迅介紹,當第二次洪峰來襲時,“應急一張圖”精準鎖定榕江、三都等重災區,系統在15秒內精準匹配出241支搶修隊伍、5586名應急隊員的調度方案。
“傳統指揮依賴人工匯總信息,現在通過三維數字化模型和AI算法,能實時生成最優搶修路徑。”張迅指著大屏上的熱力圖解釋。
后方數字平臺高速運轉,前方全力搶修復電。榕江縣城積水深度一度達數米,傳統搶修作業難以開展。南方電網國家級電力應急特勤隊迅速出動,帶來排澇機器人,以及搭載高清攝像設備和熱成像儀的勘災無人機,在高空對受災區域的輸電線路、桿塔進行全方位巡查。隨著榕江恢復供電,一道“光明防線”被進一步筑牢。
沉淀池里滿滿的泥漿水,經過凈化后,變成了水龍頭里流出的汩汩清水。洪澇過后,清潔的水源彌足珍貴。在榕江縣富民社區,貴州省紅十字會提供的凈水設備,受到群眾歡迎。
“我們在一天半時間內,已經供水71噸,惠及5000余人。”貴州省紅十字會賑濟救護部劉勁勇介紹,富民社區是榕江縣易地移民搬遷小區之一,得知1.5萬社區居民有應急供水需求后,貴州省紅十字會立即派出供水救援隊,先后運來了4臺凈水設備。“全部設備投入使用,每天至少可保障5萬人緊急用水需求,水質可以達到國家生活飲用水標準。”劉勁勇說。
6月29日,榕江縣第四初級中學內的安置點迎來了一支特殊的“救援隊”——AI機器人餐車。這款餐車集煎、烤、燉、炒四大烹飪功能于一身,依托先進的工業級機器人技術與AI算法,實現從備餐到出餐的全流程智能化運作。
不僅如此,這款餐車每天還能制作2000套盒飯,效率較傳統人工提升3到4倍,可顯著緩解“日夜趕制盒飯”“廚師體力透支”的狀況,甚至可動態適配民族地區飲食需求及慢性病患者低脂低鹽的營養標準,為受災群眾和救援隊伍筑起溫熱的“生命補給線”。
在科技賦能下,榕江正穩步踏上災后重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