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劉昊 科技日報通訊員 毛雨賢 莫曉姣 王璐
在風景如畫的漓江之畔,500千伏漓江變電站的電流聲對常人而言或許刺耳,但對南方電網廣西桂林供電局變電管理所檢修一班作業師、特級技師彭彥軍來說,卻是最熟悉的工作“樂章”。這位扎根變電檢修一線25年的“電網醫生”,練就了聽音辨障的絕活,用一雙靈敏的耳朵守護萬家燈火。
前不久,彭彥軍技能大師工作室被認定為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項目單位。
充當“聲紋防火墻”
今年3月,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興安縣的220千伏南塘變電站突發異響。許多人猜測這是內部放電導致的。遠在貴州省貴陽市的彭彥軍僅憑一段錄音就準確判斷:“這不是內部放電,是蓋板螺絲松動。”后經驗證,彭彥軍判斷無誤。這樣的“診斷”傳奇,在他職業生涯中已出現3000多次,準確率高達98%。
彭彥軍的同事說:“彭彥軍的耳朵比儀器還靈。”
“電網設備就像認識多年的老友,聲音變了肯定能聽出來。”彭彥軍這樣形容他與設備的默契。
為了這份默契,彭彥軍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每次檢修后,當別人收拾工具準備離開時,他總會留下來,反復比對新舊設備的運行狀態或聲音,在一次次判斷中積累經驗。25年來,他記錄了上萬條設備聲紋特征。
如今,設備最輕微的“咳嗽”也逃不過彭彥軍的耳朵,桂林供電局多了一道“聲紋防火墻”。不過,彭彥軍并未就此止步。“設備在更新換代,我們的技術也要與時俱進。”他說。
在同事們眼中,彭彥軍是個“創新狂人”。他的工位上總是堆滿各種零件和圖紙,休息時也常琢磨改進方案。“其實,創新就是為了‘偷懶’。”彭彥軍笑著說,把擰螺絲的時間從半天縮短到一小時,省下的時間就能創造更多價值。
這種“偷懶哲學”催生了令人矚目的創新成果:140項創新項目、186項專利、78篇專業論文。最讓彭彥軍自豪的,是他們團隊研發出斷路器智能診斷系統。這個系統將故障判斷時間從原來的2小時縮至10分鐘。
獨創“三維教學法”
走進彭彥軍技能大師工作室,墻上掛著的榮譽證書和專利證書見證著這個團隊的輝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年輕人的照片。這些人都是彭彥軍帶出來的徒弟。
2013年創立的這個工作室,如今已升級為國家級平臺。在這里,彭彥軍化身嚴師,耐心講解理論知識,手把手傳授技藝。他用獨創的“三維教學法”——把理論講解、實物拆解與現場實操相結合,培養出一大批技術骨干。
“師父教導我們,真正的工匠既要追求極致的技藝,又要有傳承技藝的擔當。”彭彥軍的徒弟張家勝回憶道。最讓彭彥軍自豪的是,他帶的4名徒弟已成為南方電網技能專家,多位徒弟走上管理崗位。
“徒弟超越自己,是當師父最大的幸福。”彭彥軍說。
如今,這個工作室已成為桂林供電局的“技術孵化器”,每年都有許多創新成果在這里誕生。彭彥軍還帶領團隊走進校園,為職業院校學生傳授技藝,播撒工匠精神的種子。
“任何成功都離不開‘勤’和‘苦’二字。”這是彭彥軍掛在嘴邊的話。25年如一日,他用耳朵傾聽設備的“心跳”,用雙手守護電網的安全,用創新推動行業的進步,用匠心培育人才的成長。在平凡的崗位上,彭彥軍書寫著屬于新時代產業工人的不凡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