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祝華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衛星超級工廠項目建設現場,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廠投產進程。工人們緊鑼密鼓地推進主體廠房的裝飾裝修作業,生產設備安裝調試工作也同步展開。值得關注的是,盡管工廠尚未正式投產,但已有26家企業搶先簽約落地,產業集聚的“強磁場”效應初顯,海南自貿港商業航天產業創新發展的活力逐步釋放。
今年3月,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一號發射工位成功完成首次發射,長征八號遙六運載火箭“一箭十八星”,將千帆星座第五批組網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不僅標志著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具備雙工位發射能力,也讓中國航天“千帆計劃”在半年內順利實現90顆衛星組網。按照規劃,2025年“千帆計劃”規模將大幅躍升,而文昌衛星超級工廠的建設,將為這一目標的實現提供重要支撐。
從發射能力的突破到衛星制造的落地,文昌正在構建完整的商業航天產業鏈。文昌衛星超級工廠項目負責人王世程介紹,工廠計劃于今年完成首星下線。目前,以超級工廠為核心的“1+1+8”衛星制造產業集群已成型,通過“超級大腦”實現數字化設計、制造與物流協同,成為國內首個融合物理空中物流走廊與數字化信息網絡的衛星制造基地。未來,這里將打通全產業鏈數字化連接,實現協同制造,有效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記者了解到,眾多落地企業已在衛星產業領域積極探索創新。北京藍箭鴻擎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鴻擎科技”)、北京星元縱橫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研發的裝配式衛星平臺,實現衛星生產標準化、模塊化,總裝時間從1周壓縮至1天,生產成本降低20%,衛星平臺重量減輕30%,顯著提升了組網效率,并降低了組網成本。
鴻擎科技是目前國內唯一具備星箭協同能力的衛星組網解決方案提供商。其全資子公司于今年3月在海南文昌完成注冊成立。鴻擎科技公共事務總監秦龍介紹,為滿足大批量標準化衛星生產需求,以及適配新型衛星在成本、效率和可靠性方面的新要求,鴻擎科技在文昌衛星超級工廠建設的新型智能化衛星產線,投產后具備年產百顆新型平板衛星的產能。目前,廠房及10萬級潔凈間的裝修已接近完工,產線方案也已完成迭代并做好投產準備,待廠房交付后將立即開展組裝調試工作。
鴻擎科技的布局并非孤例,文昌衛星超級工廠已吸納產業鏈上下游的諸多企業入駐。海南國星飛測科技有限公司是成都思科瑞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在海南文昌航天城投資設立的全資子公司,是一家專注衛星產業下游檢測領域的民營企業。“在先進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支持下,我們快速實現‘箭’‘星’從材料到元器件、從模組到整機的高精度、高效率自動化智能化檢測。”海南國星飛測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常念介紹,元器件組件等出廠后,通過文昌衛星超級工廠的檢測中心,一站式完成可靠性檢測后即可直接組裝,大大減少檢驗檢測次數,降低成本。“緊扣國家星網戰略布局,公司加碼投入低軌衛星智能檢測技術與三溫自動分選測試技術研發,以創新驅動實現技術與效率雙提升。”吳常念說。
熱控系統直接關系到航天器的任務壽命、可靠性和性能,是航天器總體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搭建了‘熱設計—產品—試驗’一體化平臺,為衛星全生命周期提供熱管理數字孿生服務。”北京微焓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孫萌表示,借助文昌衛星超級工廠的集群效應,他們計劃把衛星部組件裝配和熱試驗測試平臺都接入文昌基地,可幫助園區企業降低50%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