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6月25日下午,在國新辦“新征程上的奮斗者”中外記者見面會現場,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講解員古越帶來了幾份觀眾的留言簽。
他舉起其中一張,回憶當時的場景。
去年夏天,一位戴著耳機、身穿潮服的年輕大學生在人群中低頭刷手機,對館內展品似乎并不在意。古越走到他身邊,指著展柜中小蘿卜頭留下的一個鉛筆頭問:“同學,猜猜在當年的獄中,這樣的一個鉛筆頭能干嘛?”
年輕大學生愣了一下。古越告訴他,鉛筆頭可能是一個孩子對光明的所有渴望。“一番交流之后,他的眼神出現了明顯變化,摘下耳機,問了我許多關于紅巖烈士的故事。”古越說。
當講解員已經11年,古越深知,他們要把老故事講出新溫度。今年以來,博物館更是充分應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先進技術,推出了多個沉浸式互動講解項目。
“講故事一定要讓人‘摸得著溫度、看得見信仰’。”古越感慨。
古老非遺的故事,同樣需要新的講法。
在中外記者見面會現場,楊昌芹舉起了手邊的竹編包。她的耳環、頭飾、手鐲還有放在身側的包,都是用竹編老手藝結合現代審美開發出的新產品。
楊昌芹來自貴州省赤水市,是赤水竹編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2012年,她成立了赤水市牽手竹藝發展有限公司,希望牽手更多的老百姓和有志之士,把竹藝發展傳承到極致。
非遺要創新發展,楊昌芹有三招。一是非遺+設計,用好設計讓產品更有賣相;二是非遺+產業,讓竹編手藝人走上了致富路;三是非遺+跨界,讓小竹編融入大市場,依托赤水當地的旅游資源優勢,讓更多人體驗竹編文化,把竹編產品帶回家。
“我將繼續努力,深耕非遺手藝,進行傳承創新,發展相關產業,帶動老百姓增收致富。”楊昌芹表示。
廣東省東莞市文化館館長黃曉麗也帶了東西。那是一幅色澤鮮艷的畫。畫作來自東莞一位青年藝術家。他14歲時在文化館舉辦了人生第一個展覽。從文化館出發,他走向了更大的舞臺。
多年來,文化館是無數熱愛藝術的普通人的圓夢之地。和古老的非遺一樣,文化館也要求變。
黃曉麗說,東莞是一座青春的城市,近年來,老百姓對文化的需求更多元、更潮流,更注重場景的體驗感。所以,文化館也要順應時代變化,從關注“有沒有”到“好不好”轉變,從老百姓喜歡的口味切入,打造“沒有圍墻的文化館”。黃曉麗透露,他們的秘訣是開門辦館,做大家的文化館,辦人民的文化館。
“文化館人是離市民幸福生活最近的文化工作者,每當見到群眾發自內心的微笑,我們就激情滿懷,動力滿滿。”黃曉麗說。
因為一個認可的微笑就能激情滿懷的,還有眾信旅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導游曹震。他說,導游不僅是眾多文化和旅游從業者中的一員,更是游客感受當地旅游服務質量的窗口,是講好中國故事的有生力量。
干了17年導游,曹震越干越愛干,越干越上癮,“我看重的是和客人交朋友,更看重的是旅游結束時,他們說下次旅游再找我的那份信任感。”
近年來,曹震和同事開始在線上為大家做講解和旅游宣傳。從2024年的3月到今天,他們累計發布了5000多條關于北京文旅的視頻。
堅守的個中滋味,中國東方演藝集團舞者孟慶旸也十分清楚。她已與舞蹈結緣20余載,“我與舞蹈是一場雙向奔赴,每一方精彩的舞臺都見證著我成長,每一個鮮活的角色都給予了我力量。”
孟慶旸主演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選材宋代名畫《千里江山圖》,已在海內外巡演750余場。她說,想要將這個作品演繹好,不僅要練好基本功,還要讀懂它背后的文化故事。
作為舞蹈演員,在鮮花與掌聲之外,伴隨他們的還有韌帶傷、關節傷等職業病。但這些傷病不會擊垮他們,反而讓他們更加明白,奮斗者就要不斷去克服困難。
堅持跳好每一支舞的信念,源于舞蹈演員對文化藝術事業的不斷追求。“希望我們帶著那顆赤子之心,為文藝事業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綿薄之力。”孟慶旸表示。
回到見面會的開頭。
古越展示的那張留言簽上,寫著年輕人備受觸動后的感言:“珍惜當下,不負青春”。
“我想把這八個字送給所有的新時代青年,在新征程上,不負青春。”古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