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祝華
在海南洋浦港所在的繁忙海域,平均每天有超過60艘船舶往來穿梭,其中半數以上載運危險貨物。作為西部陸海新通道關鍵節點和海南自貿港建設“樣板間”,這里的海事安全監管任務艱巨。海南洋浦海事局辦公室主任、危防中心負責人施小雷,化身“海上衛士”,12年如一日堅守在此,以黨員的擔當為船舶航行筑牢安全防線。
科技攻堅,創新監管模式提質增效
作為海南海事系統首位國家專利獲得者,施小雷主導研發了“船舶安全監督遠程復查系統”,徹底革新傳統監管模式。該系統依托5G網絡與智能視頻云技術,實現船舶缺陷整改遠程可視化復查,檢查效率提升60%,每年為企業節省大量滯期成本。
“一艘30萬噸原油船滯港一天,貨主損失至少10萬美元。”施小雷介紹。疫情防控期間,他帶領團隊運用該系統完成了116艘次國內國際航行船舶遠程檢查,查糾83項缺陷,既嚴守安全底線,又大幅提升通關效率。
面對洋浦港承擔海南省超60%危險貨物運輸的重任,施小雷又參與創新了“三重保障機制”,通過科學選船、分級管理、聯合檢查,使中高標準船舶到港比例提高30%,轄區連續5年未發生一般等級及以上危險品船舶事故。
在一次檢查中,施小雷敏銳發現某輪泵艙存在甲苯泄漏痕跡,帶隊連續8小時緊急堵漏,成功轉駁200公斤泄漏貨物。其嚴謹負責的態度,成為轄區企業公認的“安全標尺”。
無畏逆行,筑牢海上安全生命線
回憶起2024年9月的17級超強臺風“摩羯”,至今仍令人膽戰心驚。時任洋浦海事局神頭海事處處長的施小雷,面對監管區域內3個處于施工高峰期的海上風電項目,以及53艘作業船舶、1216名待撤離人員,臨危受命擔任黨員突擊隊隊長。
狂風來襲時,他帶領神頭海事處黨員先鋒隊,及時開展“海、陸、空”立體巡查,利用無人機巡航、高頻喊話等方式,逐船核實人員撤離情況。“船壞了能修,人沒了就全完了!”面對項目部水工作業人員的僥幸心理,施小雷在各安置點連續核對名單3小時,確保全員安全上岸。臺風過境后,他又帶領團隊爭分奪秒,24小時內恢復航道通行,保障海南LNG碼頭12.9萬立方米液化天然氣船舶順利靠泊,為國慶假期海南省供氣安全保駕護航。
從“業務新手”成長為“專家型”管理人才,施小雷用實際行動踐行黨員使命。他考取了A類安全檢查員證書,成為一名具備外籍船舶檢查資質的執法人員,年均登輪檢查超150次,轄區46個泊位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秉持“保障企業原材料運輸暢通就是守護轄區安全”的理念,他推動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通過“傳幫帶”培育專業隊伍。他提出的“三重保障機制”獲評交通運輸部“平安交通”創新案例。2022年,施小雷榮獲“全國青年崗位能手”稱號;2023年,榮獲海南青年五四獎章;2025年,獲評海南省先進工作者,成為海南自貿港建設的先鋒典范。
站在洋浦港嘹望塔上,望著往來不息的巨輪,施小雷感慨:“每艘船舶安全進出,都是為自貿港建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