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張武岳
記者在山東省濟南市全民健身中心國民體質監測點見到39歲的市民宋巖時,他正開心地分享著近年來的減重經歷。“這是我5年前的照片,當時體重超過100公斤,還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人也沒精神。”
如今的宋巖健康爽朗、中氣十足,照片中的消沉神情已消失不見。
“我成了這里的‘減重明星’,現在體重控制在80公斤左右,BMI(身體質量指數)在24左右,生活和工作都更有勁頭了。”他說。
宋巖的轉變,得益于濟南市全民健身中心在國民體質監測工作中的持續探索。這里除了為市民提供豐富多樣的體育鍛煉設施和場地之外,還配備了骨密度測試儀、體成分測試儀等設備,常態化開展國民體質監測工作,每年超過8000人參與測試。
“我們還設置了健康義診專門區域,邀請醫療專家團隊坐診,將健身指導與健康義診有機結合,現場提供‘體+醫’一站式健康服務,做到體質有評估、鍛煉有指導、慢病有預防。”濟南市全民健身中心副主任王娟說。
國民體質監測是國家為了全面、系統掌握國民體質狀況,在全國范圍內以抽樣調查方式,按照統一指標和測試方法進行的全國性體質調查。山東省第六次國民體質監測工作日前正式啟動,記者走訪發現,各地在工作開展過程中積極推動健康關口前移,探索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新模式,亮點頗多。
下午6點左右,濟南二機床集團有限公司很多職工并沒有著急回家,而是來到廠里的國民體質監測點參加測試。公司總經理盧慶亮介紹,部分職工存在“亞健康”問題,受到頸椎病、肥胖、“三高”等慢性病困擾。“國民體質監測不僅可以對職工健康狀況進行量化分析,還可以提供解決方案,幫助企業不斷優化健康管理相關舉措,提高工作效率,增強團隊凝聚力。”盧慶亮說。
記者采訪了解到,這家企業高度關注員工健康情況,倡導“快樂工作、健康生活”理念,在廠區內精心建設了足球、籃球、排球運動場地,以及羽毛球館、乒乓球館、健身房等20多處體育健身場館,定期組織職工運動會、工間操等形式多樣的活動,讓職工在參與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增強體質,也感受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
在煙臺市芝罘區世回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二樓的活動室里,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劉曉黎正帶領居民練習八段錦,并通過視頻號進行直播。人們在這里進行國民體質監測、了解身體狀況、參與健身活動之余,還可以通過智能化運動干預平臺“健康益伴”,對運動動作進行精準監測打分,確保動作規范安全,最大程度提升運動效果。
“我們中心服務輻射周邊9萬余名居民,其中很多是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中心負責人李岱梅介紹,他們與煙臺市體育部門積極對接,設置體質監測設備和科學健身器材,打造科學健身驛站,為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群體提供“體+醫”健康服務。目前,中心已為轄區居民開具運動處方200余份,為350多名老年人進行了體衛融合健康評估。
“體衛融合是一項事關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事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工程。”山東省體育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田美麗說,相關部門還將繼續總結體衛融合的典型模式,加強制度設計,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群眾健康,為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建設貢獻“山東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