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張強 通訊員 廖習健 蔡從潤
從簡易的承載工具到功能完備的“高效助手”,從基礎防護裝備到“智能堡壘”……近年來,背囊、戰術背心與戰術背包等裝備經歷了脫胎換骨的變革,成為戰士們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這些裝備的變革,不僅是科技進步的體現,更是軍事裝備不斷適應實戰化需求的寫照。近日,記者走進陸軍第77集團軍某旅營區,探尋這些裝備變革背后的故事。
新型背囊成為“高效助手”
曾經,背囊在士兵們眼中,不過是一個攜帶日常物品與基本裝備的普通背包。它設計簡單,內部空間布局缺乏規劃,戰時實用性欠缺,戰士們只能將物品一股腦地塞在背囊中。
隨著實戰化訓練的深入推進,背囊設計實現了改造升級。
該旅二級上士于吉翔介紹,新式背囊增加了側面開口和底部開口的設計,并且在內部進行了精細化分區,專門設置了主倉、副倉以及多個功能分區。此外,新型背囊還具備出色的防水、防火、防撕裂等特性。無論遭遇暴雨傾盆,還是面對高溫炙烤,背囊都能為內部裝備提供可靠的保護;在激烈的戰斗場景中,即使受到外力的撕扯,背囊也能保持完好,確保裝備不會散落丟失。
據了解,以往背囊的顏色較為單一,在復雜多變的戰場環境中偽裝效果不佳。現在,根據不同的作戰地域和環境特點,背囊采用了多種迷彩色系,提升偽裝效能。在叢林中,戰士們的背囊顏色以綠色為主,搭配棕色和黑色的斑塊,能夠與周圍的植被融為一體;在荒漠地區,戰士們的背囊采用以沙黃色為主的迷彩色。同時,一些背囊還具備可拆卸的偽裝網,這進一步增強了偽裝效果。
一次實戰化演練中,于吉翔所在的小組接到了夜間突襲任務。夜幕籠罩下,隊員們背著新型背囊,利用其出色的偽裝效果,自如地穿梭在叢林中。當他們逐漸接近“敵”方陣地時,于吉翔迅速伸手到背囊側面的特定位置取出夜視儀。借助夜視儀,他準確鎖定了“敵”目標位置,并將信息傳遞給隊友。
“現在的背囊設計太貼心了,每個物品都有固定的位置,伸手就能拿到,大大提高了行動效率。在戰場上,時間就是生命,這樣的設計讓我們能夠更迅速地完成任務。”于吉翔感慨道。
新式背包滿足多樣化需求
背包和背囊雖然都是戰友們戰場上的“好助手”,但設計用途、功能特點和適用場景有顯著區別。
戰術背包主要用于短途任務或日常訓練,強調快速取用、模塊化裝載和戰術機動性。背包容量通常比背囊小,適合攜帶彈藥、通信設備、急救包等輕量化必需品;背囊則專為長時間野外行動或大規模物資運輸設計,側重大容量和耐久性。
一次野外實戰化演練中,任務分隊需要在一天時間內,連貫完成長途奔襲、穿越障礙區、突破“敵人”防線等多個重難點課目。
崎嶇的山路上,隊員們背負著裝備快速前進。新式戰術背包的輕量化設計和良好的背負系統,為隊員們減輕了不少負擔,使其在長時間的奔跑中能保持較快的速度。
“過去,戰術背包的功能相對單一,主要用于攜帶食物、水和備用衣物等基本物資。其款式千篇一律,缺乏個性化設計,難以滿足不同任務分隊的多樣化需求。”小隊長張博越說,如今的戰術背包設計更加注重模塊化和個性化,士兵可以根據任務需求,將不同的模塊進行組合。
演練后,隊員們都說,憑借新式戰術背包,他們的作戰效能和協同能力都進一步加強了。
戰術背心變身“智能堡壘”
剛從班長手中接過貼有自己姓名牌的新式戰術背心,該旅英雄炮兵連的列兵周云飛就迫不及待地穿上,并拉著戰友站到軍容鏡前。笑容在他們的臉上綻放。
曾經,戰術背心只是一個簡單承載彈藥和基本裝備的防護器具,如今卻已成為士兵們戰場上的“智能堡壘”和“親密伙伴”。
早期的戰術背心,功能較為局限,主要用于攜帶彈藥和一些小型工具。隨著軍事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實戰化需求的日益增長,戰術背心迎來了改造升級。新型戰術背心采用人體工程學設計,充分考慮了人體在各種運動狀態下的情況,能夠完美貼合身體曲線。它采用先進的防彈材料和工藝,材質輕盈卻具備強大的防護性能,能有效抵御彈片和輕武器的攻擊,為士兵提供更可靠的安全保障。
不僅如此,一些先進的戰術背心配備了智能傳感器。這些傳感器如同一個個敏銳的“小衛士”,能夠實時獲取士兵的生命體征、位置信息等關鍵數據。一旦士兵受傷或陷入危險,智能傳感器會迅速將相關數據傳輸回指揮中心,使指揮人員第一時間收到信息并實施救援。
一次實戰化模擬訓練中,一名戰士被彈片“擊中”,其新型戰術背心根據戰士受到的沖擊力判斷他已“受傷”,隨即精準定位戰士位置并及時傳遞信息。指揮所根據回傳的信息,立即通知附近衛生員前往救援,整個過程高效、快速。
此外,新型戰術背心在細節設計上也更加人性化。它增加了更多的模塊化接口,方便士兵根據不同的任務需求,快速掛載各種戰術裝備,如小型通信設備、照明工具、多功能刀具等。
“背囊、戰術背包與戰術背心等裝備的更新,不僅是功能和材質的優化提升,更是實戰化理念融入裝備改造升級的體現。這是實戰化訓練不斷深入推進的必然結果。”該旅領導楊科說。